“妈妈,姐姐又在偷吃零食”“爸爸,哥哥不写作业,在看电视”、“奶奶,哥哥弄脏了妈妈的衣服”……如果你家有两个宝贝,对这种现象一定不陌生。
我有两个儿子,老大七岁半,老二即将满两岁三个月,我家这个老二别看年龄不大,话还说得不是很利索,却是个十足的事妈,特别爱告状。哥哥没穿鞋,他会指着鞋大嚷“鞋鞋鞋”,哥哥不穿,就跑来找我和老公告哥哥的状,而且还特别执着,不让哥哥把鞋穿上,绝不算完。
类似的告状事情每天都在上演,我和身边的宝妈们聊天时,大家普遍反映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特别爱管闲事、爱告状。有一个宝妈在幼儿园工作,她说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经常“检举揭发”其他的小朋友。
“老师,冬冬不好好吃饭”、“老师,莹莹不睡觉”等等,这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,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爱告状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。
“爱告状”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现,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,这表明此时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、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。
那么,对待孩子的告状问题,我们该制止吗?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,要看孩子告状的心理动机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通常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五种:
第一种:挨欺负了,希望得到成年人的保护
6岁的菲菲与3岁半的乐乐是一对姐妹,乐乐特别爱告状,和姐姐一起做游戏,只要输了,都会跑去找爸爸妈妈,说姐姐欺负她,不让着她,一把鼻涕一把泪,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。
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会打“小算盘”了,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若出现小摩擦、小矛盾,感觉自己受了委屈,处于劣势,就会向爸爸妈妈寻求保护,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宣泄紧张情绪,一方面希望借助爸爸妈妈的力量来保护自己。
我家老二就是如此,和哥哥闹着玩,哥哥碰他一下,他就咧着嘴,装出一副欲哭却无泪的样子说道:“哥哥打”。每每这时,我会给他一个拥抱,或者亲吻一下他的额头,告诉他:“没事了,不疼了,好了。”然后,他又会屁颠屁颠地去找哥哥继续玩耍。
孩子之间的矛盾很多都是非原则性的,孩子们能自行化解,家长不必太较真,若孩子大一些,你可以问他,“你认为该怎么办呢?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。”意在引导孩子独立自己解决问题,而不是有事情就来找父母。
第二种:做错了事逃避责任,害怕受到惩罚
石头与姐姐一起玩玩具,两人因争抢同一个玩具打了起来,石头趁姐姐不注意,狠狠地抓了姐姐的脸,把姐姐的脸抓破了皮,都流血了,姐姐大声地哭起来。石头害怕爸爸责备,先跑去找爸爸,“爸爸,姐姐先动手打我。”
有的家长看到其中一个孩子被打伤了,往往很生气,不问缘由地去责备打人的孩子,“你再打人,我就叫姐姐狠狠地打你”,这种做法并不妥,应该先了解事情的真相,分清责任,做错的孩子就该被批评,必须让孩子认识到不是自己告了别人的状,就没事了,推卸责任是应该被批评的。
孩子之间打架的事情经常发生,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,以石头打人的事情为例,爸爸可以告诉石头,“你动手打姐姐是不对的,如果姐姐生气了,不和你玩了,你会开心吗?”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受欢迎、不被喜欢的。
平时和孩子一起看绘本时,也可以利用孩子们熟悉的人物行为来教育孩子,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,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。
三、因嫉妒别人,想用告状来贬低别人,抬高自己
欣欣家里来了很多客人,欣欣很有礼貌地叫叔叔阿姨,大家都夸欣欣懂事,像个大孩子,站在一旁的弟弟小伟看到姐姐受到了表扬,心里很不服气,就跑去告诉妈妈,“妈妈,姐姐上厕所没有洗手,就去吃东西。”
显然,小伟是因为嫉妒姐姐,想和姐姐一样获得客人的肯定与重视,才会跑去找妈妈告状,这种行为当然是不能鼓励的,对待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,我们就当没听见就好了,不去理会他。
如果孩子闹得厉害,就随口告诉他一声“知道了”,让孩子知道他的这个行为父母是不喜欢的,如果孩子撒谎,你要直接告诉孩子,“妈妈,不喜欢说谎的孩子。”
另外,我们还要引导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,看到自己的缺点,“欣欣姐姐很有礼貌,所以,叔叔阿姨都喜欢她,你下次要和欣欣姐姐一样,主动向别人问好,大家也会喜欢你,就像喜欢欣欣姐姐一样。”
最糟糕的做法是,有些父母不问明原因,孩子来告状(撒谎),就来批评被告状的孩子,并且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,这岂不是助长了告状者的嚣张气焰,一次让他的小计谋得逞,就会变本加厉,更爱打小报告了。
四、渴望得到父母肯定的评价
默默与姐姐搭积木,见姐姐的积木搭得比自己的高,很不高兴,特别是听到奶奶夸姐姐搭得好时,默默嘟起了小嘴巴,对奶奶说:“姐姐的积木都搭歪了,哪里搭得好。”见奶奶不做声,默默又跑去找爸爸,说奶奶和姐姐欺负她,明明是自己搭得好,奶奶却偏心地说姐姐搭的好。
默默告状是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与夸奖,这是幼儿的一种普遍心理,同时也表明默默是一个表现欲望很强烈的孩子,想通过告状来显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。
对待这类告状,父母首先要给予肯定,以满足孩子小小的虚荣心,然后提醒孩子,“姐姐搭的积木搭歪了,下次你搭积木的时候可要注意了,不能搭歪了,如果姐姐再搭歪了,你可以提醒她一下,可以吗?”这样做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。
五、检举别人,希望父母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
3岁的亮亮和哥哥一起出去玩,总是留意哥哥的一些“不良”行为,一会儿告诉妈妈,“妈妈,哥哥趴在地上了”,一会儿又说:“妈妈,哥哥没有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”等等。
可能你会觉得像亮亮这样的孩子很烦人,总爱挑别人的毛病,其实不是的,幼儿的告状性质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,亮亮这样做,表明他已经有了是非判断的意识,他们能够记住父母给他们定下的规矩,如 “趴在地上”、“随地丢垃圾”这些都是不对的。
这说明孩子到了一个秩序感形成的时期,通常是在三四岁左右,在他们的心理,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,所以,一旦发现有人违反了这些规定,他们就会告诉成年人。
记得有一次,我家大宝四岁左右,我和他一同乘坐电梯,电梯里有一个两岁半的小孩在电梯里撒了一泡尿,我家大宝数落了那个小孩很久,“不能在电梯里撒尿”“你不讲卫生”因为之前我告诉过孩子,在电梯里撒尿是不文明的。
对于此类型的“告状”,我们首先应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,并提醒孩子,“他这样做是不对的,你会怎么做?”鼓励孩子说出正确的行为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总之,我们要认识到幼儿爱告状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,对于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行为,我们不能置之不理,也不能敷衍了事,不然会让孩子混淆是非观,挫伤孩子的正义感。
当然,也不能一味地支持、鼓励孩子的告状行为,不然孩子遇到什么事情,都来找父母帮忙解决,对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利的,也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。
所以,对待孩子的告状问题,父母要认真对待,及时做出正确处理,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,决绝问题,逐渐淡化孩子的“告状意识”,以及依赖心理。